本所張濱璿助理教授、學生、彭仁奎主任(中)合影
2月27日,臺北醫學大學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 張濱璿助理教授 帶領學生參訪台大醫院家醫部緩和醫療科,由科主任 彭仁奎醫師 親自導覽,開啟一場觸動人心的生命對話。
彭仁奎醫師及其團隊長期致力於緩和醫療,他們深知,面對生命終點,除了醫療專業,更需要人文關懷。除了身體的病痛,病人與家屬內心的感受、未竟的心願,都需要被細膩地察覺與理解。因此,醫療團隊透過真誠的「溝通」,建立起互信的醫病關係,成為病人與家屬的心靈支柱。
彭醫師強調,在有限的生命裡,如何引導病人及家屬完成「道謝、道歉、道愛、道別」,是緩和醫療團隊不斷努力的目標。這「四道」的實踐,不僅能讓病人安詳離世,也能撫慰家屬的心靈,讓生死兩相安。
(彭主任教學過程)
參訪中,學生們在模擬情境裡,設身處地感受病人與家屬的掙扎與不捨,學習如何運用同理心,給予最適切的支持與撫慰。「如果生命只剩一個月,你想做什麼?」彭醫師的提問,更引發對生命意義的深刻省思。
課程中分享,當張雨生《大海》的歌聲響起,溫暖的旋律撫慰著每個人的心。音樂,成了連結病人、家屬與醫療團隊的橋樑,讓愛與關懷在空間中流動。
(彭主任 與 張教授 合作演示)
法律與醫療的交會:尊重病人自主,保障善終權利
《病人自主權利法》與《安寧緩和醫療條例》的立法精神,正是尊重病人的自主意願,保障其善終權利。這次參訪讓醫法所的學生們深刻體認到,法律與醫療並非冰冷的專業,而是與「人」息息相關。在生命面前,法律與醫療更應攜手合作,透過完善的法律制度與溫暖的醫療照護,共同守護每個人的生命尊嚴。
這趟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科的參訪,不僅是一堂生命教育課,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。它提醒著我們,在追求專業知識的同時,莫忘關懷生命的本質,學習以同理、共感的心,陪伴每一個生命走到最後。同時,也讓我們更深入理解,法律如何在生命的終點,為人們提供保障與支持。